1)第一百六十三章 茶马互市_极品明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就是,大明朝与草原之间的一桩大贸易:茶马市。【最新章节阅读.】

  自古以来,中原最重要的战略需要是为庞大的常备军取得充分供应的马匹。而中国本身产马很少,而且马的品种不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元蒙军队被赶出中国以后,明军对马匹的迫切而经常的需要最初是在中国西南的四川、云南和贵州通过以各种专卖的商品如茶、盐和纺织品换取马匹来解决的。

  比如与藏区的茶马市便是一个从唐代就开始的长期姓贸易方式。但是西南的道路险要艰难,同样也给这种贸易的大规模增长带来了严重的限制。毕竟,马匹集中使用的地区并不在西南,而在中原地区,还有更北方。

  另外马匹还通过与其他国家如朝鲜、倭国甚至琉球群岛的易货贸易取得。与朝鲜的规模较小的官方马匹交易在这个世纪的初期已在进行,而在一四零七年至一四二七年的二十年时间里,朝鲜向明朝总共提供了一万八千余匹马。

  朝鲜和倭国的纳贡使团每匹马收五匹丝绸,再加上数量不定的白银和薄纱。琉球政斧偶尔也以马换取丝绸、瓷器和铁器。

  所以对西南的茶马市的依赖是短暂的,大明朝开国之后,对于西南地区的茶马市大规模贸易大约只维持到一三八七年,这时北方诸省,特别是山西省成了购买马匹的更重要的来源。政策的变化部分地是中国与草原民族恢复贸易的结果,但因帝国首都在十五世纪二十年代从南方北迁到燕京而加快了。

  此外,在永乐时期对蒙古的几次征讨中,中国的军队经过几次胜利的战斗后,并且由于夺取了边境的牧马场地,能够增加其战马的数量。

  但是,这些都是非固定的收获。北方边境的固定和正规的马匹收购主要通过专卖的茶与马匹的易货贸易进行,而且政斧的明确的政策是把这项茶马贸易置于它的严格的控制之下。易货贸易不是在蒙古边境而是在陕西西北(今之甘肃)的西宁、河州和洮州进行,那里设有专门的茶马贸易司。

  易货贸易每三年进行一次,规模很大。官方的贸易定额规定,在每个茶马市场,100万斤茶将换得一万四千匹马。大部分的马由青海地区的游牧部落饲养,它们的酋长被授予金牌形式的纹章。纹章的一半由朝廷保存,相配的一半由各该部落长持有,以表示他们有进行这项贸易的资格。

  --------------------去年原本就是应该贸易的年份,但是,在贸易市场还没来得及开始的时候,土木堡之战发生了,自然也使得这项官方的边境贸易完全地中断。

  而屯积的茶叶现如今只能存于库中,一直呆到了现如今。要知道,之所以每三年贸易一次,是因为每一年都需要存贮一部

  请收藏:https://m.bige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