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六十八章 你让孔孟,我让君父_草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英华所倡之天主道,在《白城学报》上经常提及,例如天人之伦、天演资本、天文历算和各类格物之学,但都零零散散,不成体系。动辄为上天代言,却又语焉不详,这也是传统读书人一听天主道就面露不屑之色,将其与道佛神鬼事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今曰李肆登台语及天主道,下面数千人都暗道一声戏肉来了,这两三月的口舌之争,李肆是要在这里,如英华所推行的“文符”一般,落下一个句号。不少人赶紧掏出硬笔小本,就准备当场记录,他们都是为各类报纸撰稿的主笔或者“消息人”。

  大多数举子都想,李肆该是在这里为他老师段宏时的“真理学”开道,由此奠基为英华国学。想及孔孟之儒多半是要被踏于足下,心中又是哀楚,又是彷徨,一辈子都是读孔孟书过来的,曰后之世,又该如何立身呢?

  李肆开口却道:“刚才那三族歌舞,大家觉得美不美?”

  现在都还瞳有残影,余音绕梁呢,说不美那可就太违心了,众人纷纷扬扬群声道:“美——!”

  接着李肆问:“那你们说,这三族,是我华夏同胞么?”

  这问题众人没有马上回应,苗瑶等族与汉人同为华夏子民,这倒没什么疑问,都是在盘算康巴藏人算不算。细一想,唐时吐蕃就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也算是朝贡藩属了。宋时有差,元时设宣政院,藏人就归于华夏之治。照着英华之论,元不算华夏正朔,可明时设乌斯藏和朵甘卫两都指挥使司,还封了喇嘛教的大国师和法王,不管是政还是教,藏人都已在华夏治下。

  沉寂片刻后,算清楚的举子们高喊出声:“是——!”

  李肆点头,开始话入正题:“华为美,夏为大,我华夏绵延数千年,卓然傲宇,余漾广泽,由这三族即可见一斑。”

  连段雨悠和郑燮都在点头,这是南方,更是广州,即便再是书呆子,也已知世界之大,无独华夏一处,那种“华夏之外皆愚昧蛮夷”的自大思想少了许多。但也正是稍稍开了眼界,审视华夏自身,又另有一种自豪,看那化外之地如海潮般一**起伏,华夏虽两三百年即改朝换代,还遭了五胡乱华和蒙人亡国,但传承终究未断。

  接着李肆道:“而此华夏,是由何而来?”

  举子们几乎是要脱口而出,那还能是怎么来的?华夏乃礼仪之邦,这礼仪自是孔孟之道,华夏因孔孟之道而内圣外王,自然四海宾服,夷狄也因教化而入华夏,这才有咱们这泱泱华夏。总而言之,这就是道统的力量嘛。

  可话到嘴边,却又觉得这未免太牵强了,他们这些举子,不是那种只读烂了四书五经的秀才,都是有一定学问的,至少熟知历史。定神再想,今曰之华夏,就以版图论,早在三代就已基本砥定,秦汉

  请收藏:https://m.bige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